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最新历史新闻-历史热点资讯

乡愁印迹 贵州村史村事|“以勒河”畔的“桥”

时间:2024-09-08 20:45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9 次
古时桥梁稀缺,因此一座桥梁一旦建成,往往成为地方标志物,也容易演变成为地方之名。钟山区大河镇就有一个以“桥”而命名的村庄——大桥村。

开栏的话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资料显示,贵州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名镇8个、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名镇14个、名村15个,中国传统村落75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28个,更散落着成千上万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浓缩着村庄的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村事是一村一户的生活写照,也是一域一地的发展剪影。村史村事的梳理、呈现和传承更具有时代价值,它代表着一个村庄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记载着岁月更迭与世移事迁中风土人情变化的轨迹。

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挖掘整理村史村事,旨在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记录展示我省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9月1日起,天眼新闻开设“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专题专栏,以村史村事为起点,深入挖掘和呈现村庄的文化内涵,和读者一起寻找丰茂的乡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5222cc7360c8dc836dce638fde73972.jpg

一座桥梁,可贯通南北、横跨天堑,对于老百姓出行非常重要。

古时桥梁稀缺,因此一座桥梁一旦建成,往往成为地方标志物,也容易演变成为地方之名。钟山区大河镇就有一个以“桥”而命名的村庄——大桥村。

大桥村古为“以勒河”,因以勒河上清朝年代建成“以勒河石拱桥”而更名为大桥大队、大桥村,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5公里。

清朝时,大桥属水城厅常平里。1949年前,先后由水城县文华乡、德坞区管辖。1949年后为以德人民公社、以德乡人民政府、大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0b0341b82aba65746eb4f56e9f8e83f.jpg

“以勒河”畔,初秋的大桥,天蓝云淡,万山青翠,瓜果满园,丰收在望。站长“以德石拱桥”上,大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斌说了一个关于“桥”的故事。

以桥冠名的大桥村,自然少不了桥。第一座桥以勒河大桥,始建于清朝光绪(戊寅)四年(公元1878年),经多次重修后,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建成,全长54.3米,宽5.4米,正常水位时,桥面距水面8.6米。桥面两侧立有石栏,石栏中心,装饰有圆雕石龙,龙头迎河上流,龙尾顺下流,古朴生动。

桥身分3孔,南孔跨距10米,中孔跨距11.8米,北孔跨距8.4米。南岸桥头有踏垛15级,北岸桥头有踏垛10级。全桥由长方形石块镶砌,雄伟壮观,被誉为“乌江源头第一石拱桥”。也正是因其连接南北,沟通水陆的重要作用,此后桥边村庄“以勒河”便以“大桥大队”“大桥村”为名,并沿用至今。

DSC_0101.JPG

民国30年(1941年),时任此地的区长的陆子相,经过多方考察了解,面对农耕、商旅发达和民风彪悍之况,他把“以勒河”更名为“以德河”,“以勒河大桥”更名为“以德河大桥”,又名“以德石拱桥”,区名也由此而变。

1987年12月28日,以勒河石拱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3日,石拱桥再遭特大洪水侵袭,桥面石栏梯步等被大面积冲毁。2011年,当地政府部门拨款10万元进行修复,这座石拱桥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

除了以勒河石拱桥,大桥村还有几座桥:上世纪70年代,在幺岩脚建有一坝,拦水发电,坝面铺设铁板,可过行人鞍马,是为一桥(后划给渡口村)。

DSC_0107.JPG

90年代后,大桥村委会相继建成长约90米、60米的两座钢绳吊桥,两岸往来少走了许多弯路,但这些桥都过不了汽车,适应不了社会发展需要。

两座钢绳桥在修建下扒瓦大桥时被拆除,并重新在大河村五组修建一座铁桥,在一组修建河尾巴大桥。2015年,两座大桥建成,两岸往来再无阻拦。

另外,大桥村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桥——狗跳桥(也叫虎跳峡),在以勒河尾峡谷之间,河床中突兀的几块顽石组成一组不规则的排列,狗亦能纵身跳跃腾挪而过,但稍有不慎则葬身鱼腹的急流险滩,有人曰:狗跳桥,无桥便是桥。

DSC_0116.JPG

历史赋予了这个村庄以“大桥”之名,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陆氏碉堡、天下第一“母”字、双河砖厂“大桥烟囱”等文化遗存,并在这里闪耀。

昔日的“以勒河”畔,早已不一般。错落有致的民居、特色鲜明的民宿、成排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李斌说:“岁月变迁,精神不改,奔赴从未停止。”

跨越“三线”建设时期,历经六十多年发展,全村种有豇豆、花菜、西红柿等50余种品种蔬菜,面积约2000亩,年产值4000万元左右,年产量1.5万吨左右,采取四季轮作种植,素有凉都“菜篮子”的美称。

DSC_0123.JPG

抢抓机遇,按照“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形成集生态旅游、住宿餐饮、观光采摘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桥连两岸,两岸共一村,岁月变迁,精神不改,奔赴从未停止。截至目前,大桥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质量信用AAA级示范社、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最佳示范村、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各级荣誉54项。

“大桥村将围绕‘五大振兴’,坚持农旅融合,做大蔬菜产业,做活山水文章,将‘花在家旁开、水在村中流、人在画中走、民在业中富’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样板村。”李斌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9 09:09 最后登录:2024-09-19 0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