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最新历史新闻-历史热点资讯

为何20年过去,他的这些非虚构名篇依旧是范本?

时间:2024-09-08 02:56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7 次
每逢世界发生大事,网友们都无比怀念优秀记者的存在。 去年东航空难发生时,面对灾难报道引发的伦理尺度争议,有网友就翻出20年前的《悲情航班MU5210》,告诉现在

每逢世界发生大事,网友们都无比怀念优秀记者的存在。

去年东航空难发生时,面对灾难报道引发的伦理尺度争议,有网友就翻出20年前的《悲情航班MU5210》,告诉现在的记者,那才是灾难报道的优质范本!

遇上塞车,网友会像《车陷紫禁城》里的崔钢林一样打趣自己的无奈:“他花费的时间将分别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去任何地方都需要两个小时。”

这位作者的文章,最近又被一位60万粉丝的微博网友翻出,并毫不吝惜地赞美他的写作功底——

“冷峻肃杀的风格,表达精准清晰,详细的采访和细节的观察真是让人五体投地,人家也不需要炫耀写法、不硬煽情,一句描写就能把你拉回现场,全都是厚实的功夫”。

这些20年后的今天依然被当作范本来读的非虚构作品,都出自同一个作者——李海鹏。

01

2002年秋天,南方周末编辑部里来了一位中文系毕业的长发小伙,外表斯斯文文,但太能“拖稿”。

“曾经有一次截稿时我死活找不到他,就找到了他的一位朋友去他家,把他从睡梦中揪了起来”,当年专题部主任杨瑞春对他又爱又恨,“但海鹏的稿子一旦交出来,看完稿子,气恼往往转为赞叹!”

2003年,“前亚洲举重冠军在沈阳猝死”的讯息传来,那时正逢杨瑞春刚接任专题部主任,探索创新,希望将普利策“特稿”风格引入到新闻写作中来。

于是这个任务立马派给了来自沈阳的城市版记者李海鹏。她只交代了一句,“这个报道我想做成特稿。”李海鹏已心领神会。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年受困于贫穷、不良生活习惯、超过160公斤体重的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

2003年6月19日,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刊发,编辑难掩激动的心情。最初想要的精到的细节佐证、深入的开掘功夫和成熟的叙事表现,稿子里一应俱全。

文章一经发出,果然引来了整个新闻界的震动。“原来新闻还能这么写啊!”

“我对《举重冠军之死》感到满意的,并不是特稿的文学性和纵深感,而是关注了才力作为一个被体制压榨之后又被遗弃的人的命运。”

在李海鹏看来,非虚构写作包含了一种深刻的道德责任。

文章也因此获得了当年南方周末的杰出特稿奖,被新闻界公认为中国式特稿的开篇之作。

在南方周末工作的六年,李海鹏与杨瑞春、南香红、张捷等一群优秀的同事,共同定义了中国式特稿的操作规则与流程。他用一篇又一篇优质的特稿影响着中国特稿界:

《举重冠军之死》让人们关注退役天才的陨落与孤独,《车陷紫禁城》挖掘北京交通拥堵之困,《北川震后残酷一面》讲述了灾难中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动人瞬间……

直到今天,李海鹏的诸多名篇,依旧被很多非虚构写作者奉为特稿教科书,其中的写作技法一再被大家分析拆解,并进行摹写学习。

而直到今年,李海鹏首次公开了他个人的非虚构写作秘笈。我们悄悄学完惊喜不已的是——他沉淀了20年的非虚构写作实战经验,并不高深难懂,反而一经点拨有醍醐灌顶之感。

比如让故事运动起来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建立一条“渴望与阻碍”的故事线;比如寻找故事素材,做好采访,方法就是“从第3次开始”、“每1000字就要有1个消息源”等等,深入浅出,易学实用。

他说:“我是非虚构写作的当地居民。我没有发明非虚构写作,也不曾发明任何新技巧。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独出心裁而是选择。教非虚构写作,其实也就是教选择。学非虚构写作,也就是学选择。”

02

“成功的非虚构作品可以有千百种样貌,但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富有运动感,像大河滚滚向前”。

李海鹏在多篇文章中都用到了这种结构法,通过建立一条“渴望与阻碍”的故事线:主人公在渴望什么,又是什么在阻碍他。当这种“渴望与阻碍”反复发生三次以上时,故事线就形成了。

比如《举重冠军之死》,文中每隔几段就会出现“才力即将死亡”的提示,为了加强这种紧迫感,还经常使用一些时间点让整篇文章变成倒计时,才力离死亡越来越近。

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因为文章的标题已昭示了主人公的结局,无法产生悬念,那就要找到故事的特殊之处,挖掘出其中的结构性冲突:一位前举重冠军,死于困厄之中。

然后围绕这一点,李海鹏建立了三个阶段的冲突,由此找到了“渴望与阻碍”的故事线:

第一阶段主角生病与家庭环境逼仄的冲突,处处体现经济的困窘;

第二阶段主角与父母回忆往事的五个小时中,回忆与现实的冲突;

第三阶段主角家人为了住院费四处借钱,时间紧迫带来的冲突。

三个阶段的“阻碍”,体现了主角命运的在劫难逃,而“渴望”则来自于金钱,如此排兵布阵,让本来寡淡的故事,可以如机器般不停歇地保持着运动感,让读者在已预知主角结局的情况下,依旧被起伏的命运牵动着情绪。

在他的文章中,我们总能读到或被掩盖在喧嚣“热搜”下的底层、微小的故事;

也总能找到一个好故事的四要素:典型的事实、身临其境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符合情境的准确语言。

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布谷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

《举重冠军之死》一文发出后,所有记者都在采访时追问才力的母亲,“你昨晚上做了什么梦呢?”面对这一现象,非虚构作家杨潇也不禁感叹:“这就是名篇或者名作,能够给你带来的新鲜眼光和视角。”

2006年,《南方周末》在复旦大学专为李海鹏的特稿作品举办了专题研讨会。

03

时隔六年,已是高级记者的李海鹏,告别了南方周末。

早期《人物》杂志的办公室里,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个人,李海鹏成为了杂志改版以来的第一位主编。

“我希望杂志能够有一个跨越式的进步,成为第一流的杂志,甚至比那更好。”

李海鹏当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采写标准——每1000字就要有1个消息源,以此类推。

这一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我们的报道质量开始明显地领先于同行,也持续和频繁地涌现格外精彩的、轰动一时的作品。”

为了寻找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李海鹏在编辑部强调,“真正的采访从第3次开始”。他崇尚“海量采访”,也称其为“灭绝式采访”。

“我觉得这也太恐怖了,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我们如果今天把这个人写了,特别是封面报道,那你们其他人就不要再做了,因为你也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

现任谷雨工作室编辑总监的赵涵漠,彼时正担任《人物》杂志副主编,她对此感受至深。她写过一篇名为《地下室里的沈文裕》的稿子,为了收集更多的素材,这篇稿子历时整整6个月才完成。

第一次去沈文裕家采访,赵涵漠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但写出的第一稿却不尽如人意——稿子只写清楚了一件事,“为什么李云迪和郎朗成功了,沈文裕却没有”。

此后,赵涵漠一次又一次地上门采访沈文裕,随着越来越多次的“海量采访”,故事不断浮现出新内容,信息挖掘深度不断增加,人物愈加完整且丰满。

就这样,在李海鹏的带领下,编辑部成长出了一支非虚构写作的新生力量:当年写出爆款《北京零点后》的王天挺,还只是他麾下的一名实习生,如今已成长为了成熟的非虚构作者。

从记者到主编,李海鹏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他文字之外的才华,从此成为特稿界里的风云人物。

04

2014年,他带着他的特稿团队跳槽,进入了《时尚先生》杂志担任总编,再一次将自己充满灵感的特稿基因注入了这本杂志,并成立了“特稿实验室”。

在这里,李海鹏继续推行他那套被验证过的人才培养和技法训练方式。每周召开选题会,讨论题材是否有故事性,如何做、怎么做,哪些书目作为参考,采写时间动辄几个月。

他敏锐地察觉,非虚构写作初学者身上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无法让故事运动起来。

“写作范式是最重要的,如何将现场观察、他人叙述、概述总结、背景交代、直接引语等,有层次、科学配比地串联起来,让他们以一种运动的方式轮转起来,这是一项可以教会的技术。我们常说一篇文章寡淡,实际上就是技术上不轮转,传递信息不清晰,读者看不下去。”

他这套“让故事运动起来”的方法,成为了打造名作的制胜法宝,也让无数优秀的作品在他的“特稿实验室”诞生,其中就有以120万高价被乐视买下电影版权、中国迄今为止阅读量最高的特稿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作者杜强也因此获得了第四届“人民文学之星”非虚构奖,成为了明星作者。

李海鹏提出的“海量采访”的理念,对这篇作品的破圈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杜强先是去到东北,用了几天时间和事件与主人公建立信任,之后又花了10天进行采访,后来又辗转到威海等地继续调查。

写作的过程很漫长,杜强前后写了五稿,每次改动都很大,但这并不影响李海鹏从一开始就看好这个故事。他说,出于他十几年的职业判断,从他知道杜强要做这个题材开始,他就相信它一定会是一篇优秀的特稿。在他看来,轰动性的选题、丰满的细节、声音的重述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都是《太平洋大逃杀》获得成功的原因。

最终,不出李海鹏所料,这篇万字左右的文章在微信平台累积的总阅读量3000万+,新浪微博评论10万+,覆盖人数接近《盗墓笔记》,阿里、博纳、乐视、中汇等数十家影视机构联络购买版权,著名导演陆川评论说:“这直接就是一部电影,现在已经是一个80分的剧本了。”

有公司甚至邀请杜强去做编剧,但李海鹏却对杜强说:“编剧在北京就有20万,全中国会做非虚构的人不超过20个。”

这样的“成功破圈”传播,让李海鹏成为了真正的“故事经理人”,开创了新闻特稿商业变现的先河。

如今,李海鹏将其打造名篇的秘诀与心法倾囊相授,传授这套曾被《人物》杂志团队、《时尚先生》特稿实验室等成功验证有效的写作系统方法论,带你以另一种方式加入他的“特稿学习队”。

原标题:《为何20年过去,他的这些非虚构名篇依旧是范本?》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9 09:09 最后登录:2024-09-19 0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