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最新历史新闻-历史热点资讯

在革命圣地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时期的《解放日报》如何报道党的诞生地上海

时间:2024-07-02 09:41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2 次
从清凉山到黄浦江

从清凉山巅到黄浦江畔,相隔千里,一张报纸将两地紧密相连。1941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首份大型日报,也是延安时期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1949年4月24日,党中央决定将《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一脉相承的不仅是报名,还有一以贯之的关注焦点——党的诞生地,上海。

5月29日,由上海图书馆、延安大学图书馆、解放日报社合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在沪举办首发座谈会。该书从红色视角出发,以上海为聚焦对象,通过梳理、呈现1941年至1947年间《解放日报》中关于上海的报道,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之际浴血奋斗、救亡图存的时代图景,其内容贯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以新闻叙述再现历史本貌,成为中共党史、上海史、新闻事业史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视线不曾离开上海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确立之地,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与发展壮大的主战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商埠,也是国内外各种政治和经济势力博弈的舞台。1933年党中央迁出上海,但上海一直在共产党人的视野之中。中国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说,20世纪40年代,身处农村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上海的关注集中于哪些问题、哪些领域,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提供了完整线索和丰富记录,也映射着共产党人对于时局的把握和未来的判断。其中有关上海的部分资料是在上海本地未曾留存的,对于党史和上海史研究均有相当意义。

1941年5月16日创刊第一期《解放日报》就能找到关于上海的报道,《沪郊游击队活跃》一文介绍了共产党在沪抗日斗争事迹。此后6年中,《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持续不断,涵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经济侵略、各国势力较量、金融经济形势、上海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慕尼黑阴谋在上海》《上海青年反法西斯底斗争画卷》《半年来的上海工人运动》等一篇篇报道勾勒出红色视域下上海的形象。这些报道对时事反应敏锐而迅速。例如,战时上海的金融危机尚未完全爆发,《解放日报》已对此密切关注,接连刊发《上海美国银行与德意银行停止交易》《福克斯赴沪考察》《汇丰银行宣布新汇率 法币外汇比值提高》等一系列报道。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视域相当广泛,既涉及国际局势,例如《日美关系微妙声中 沪美侨又撤退一批》《德在远东加强策动》等,也关注上海对后方民族工业的影响,例如《上海游资逐渐内移》《当前大后方的工业》等。“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办报、重视宣传工作,也历来重视上海。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经常把国际新闻放在头条,甚至整个头版都是国际新闻,而上海又是中国与国际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直到今天,《解放日报》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继续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鼓与呼,背后精神传承并非仅是报纸名称的简单延续。”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尹明华说。“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是党领导新闻事业积累经验,确立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的重要时期。回顾那一时期《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对于今天新闻人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树枚说。

“上海解放次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改定的新华社社论作出重要判断,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间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当时远东最为重要的大城市之一,这样特殊的地位让党中央一直特别关注上海。正如上海各界人士也始终关注延安革命根据地的一举一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证明了上海与延安始终联系在一起。

留下历史的生动注脚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也是史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来源。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中,不乏关于民生民情的细节,犹如历史大框架下的生动注脚。1941年6月14日刊登的《迷乱的上海》一文写道:“现在上海如果要找房子,一间客堂楼至少八十元,多则一百五六十元,亭子间也贵得可惊人;一个煤球的价格,等于抗战前的一个鸡蛋;一出大门,就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乞食者;头上的帽子,一不小心,就会‘不翼而飞’;可是跳舞厅、电影院、旅馆,却是笙歌妙舞、通宵达旦,敌人占领区更是‘鬼蜮的世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春说,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是根据地干部群众的信息来源,《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来源十分丰富,既有路透社、合众社、塔斯社、哈瓦斯社、新华社等国际国内知名通讯社的信源,也有解放日报本报电。通过《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革命根据地干部群众认识到了一个复杂而异质的上海,这与简单统一的根据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报道对于当年的读者意味着什么,勾勒出一个怎样的上海,值得深入挖掘。

《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共8册,每册涵盖时间段各有长短,显示关于上海的报道最为集中的是1941年及1946年。前者是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动之年,后者是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动之年。“《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突出时代主题,明确多个主线。以第一册1941年5月至1941年11月的报道为例,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冲入租界,宣告上海‘孤岛’时期结束。在这个节点前《解放日报》对上海的报道,围绕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的主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初露峥嵘,日军从包围租界到步步渗透上海各行各业直至全面控制上海,以及苏联、美国、英国等盟国动态,这些迹象都体现得十分明显。”忻平说。

“报道疏密与中国革命的起伏,上海人民斗争的起伏密切相关。”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说,1946年后,作为国统区的上海兴起第二条战线,与正面战场呼应,成为引领全国人民反内战、反独裁的中心。“上海是各方力量角力的重点,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解放日报》关于上海的报道中留下了清晰的印痕。”

诞生新的研究路径

如何让布满历史尘埃的红色文献得以更好保存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主编、延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贾翠玲介绍,2016年起,延安大学图书馆启动“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打造集承载、保存、传播、传承、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大数据平台。平台中的“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对《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报纸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并提供图文对照方式及多种途径的检索功能,对报纸内容进行了全方位挖掘整理。

“战争时期的报纸,马兰纸,自制油墨,印刷质量差,字迹模糊,繁简交叉,有手工刻版,也有竖版,识别非常困难。”为此,延安大学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本校学生先后参与数百人,历时三年,在去年底完成了三种报纸共11043个版面8508万字全文数字化工作。这一数据库采用图文对照版式,呈现报纸原貌和文本,同时还能从全文、题名、作者、关键词等多个维度检索报纸内容。正是以此为基础,编辑团队在11万多篇报纸文章中,提取了上海相关新闻资料4378篇,以编年体形式出版,同时呈现报纸版面与文本,并附以分类检索。“独特、实用。”多位专家对这一成果表示高度肯定。“新时代下新的力量组合,上海与延安两地图书馆、出版界的合作,体现了扎实的工匠精神。”徐建刚说。

对于党史、上海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而言,这本文献集著不仅是资料素材,还意味着新的研究路径和新的研究视域。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在该书序言中评价,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报刊为研究对象的上海史研究成果为数不少,但基本都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出版的机关报刊及其他报刊为研究对象,作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到成熟时期、具有中央机关报性质的报纸以及其他不在上海出版的重要报纸如何反映、评说当时发生在上海的历史事件,有关成果极为罕见。如今,在这批重要史料的集成之上,有望诞生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这套书为上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也以特殊视角揭示了上海作为红色革命重镇,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及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显示了共产党人对国运、时局、民生的关切与思考。”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透露,上图正对馆藏1949年前数千种相关出版物进行数字化、编目,建立检索系统,并将整合全市资源,建设上海地方特色红色文献资源库,为学界和市民提供更多数字化知识服务,深入挖掘研究上海红色文化资源。

据了解,作为该套丛书其余分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还将于今年推出《红色中华》及《新中华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9 10:09 最后登录:2024-09-19 10: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